菜单 logo
课程与服务 文章 测评 活动
首页 / 最新文章 / 古典:生涯技术在中国的应用 | “生涯大会”精彩分享

古典:生涯技术在中国的应用 | “生涯大会”精彩分享

古典
古典 / 新精英创始人、生涯规划师   2014/11/17
阅读16856

演讲者/古典

北京新精英生涯创始人

CCDA中国职业生涯发展协会会长

新精英和很多同行在这个行业已经探索了将近有十年了,我们感到这一年时间生涯界“生涯规划”、“生涯”这个词,被很大面积的反复的提起,它的搜索指数也在上升。而且很多商业的形态和很多高校、中学的意识也在觉醒,所以我清楚的感觉到这一年中间,我们就处于微妙的变化中间,如果有人可以最早的听到一些趋势的声音的话,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我大概会总结这一两年之内,我看到生涯技术的应用。谈一谈这一段时间,我看到生涯规划领域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中国2000年开始提出这个想法:“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国家为了应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有了“职业规划”这个概念。一开始职业规划主要在大学出现,而且更多会在大三大四出现,它是以“就业指导” 这个关键词出现的。开始的时候职业规划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上面,但是当这些人真的去做就业指导就会发现:大三大四的问题,其实可能是大一大二的问题。我们在07年刚刚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有很多帮大学生求职的机构,但这几年过去以后,这些机构做不下去了,因为帮大学生求职,短期如果要速成的话,受到商业效益影响,就必须要教他们如何面试。但是越教大学生如何面试,企业成本就会越高,这是双方都受损的商业模式。所以几年以后你发现这样机构越来越少,因为大家意识到不是就业指导的问题,化妆并不解决你长的丑的问题,得整容,实在不能整容,得从素质心灵开始培养。

所以这个时候开始做职业规划,做学业规划,做职业计划,这是这几年大学做的比较多的事情。但是当大学在做的时候呢,又发现很多问题。我本人在清华讲职业规划课,我每次讲完课以后,学生下课就给我发私信:“老师你来晚了,你为什么大二才跟我讲,我的性格是什么、人格是什么、特质是什么,我终于发我适合建筑,但其实我报的是金融专业,我该怎么办?”越来越多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些大学就做了很积极的改变.比如浙大已经不分专业了,而是分成几个大学院,在大二他们才重新请各专业老师过来谈一谈,他们每个专业讲什么。当时我问他们,这样会不会导致很多系报满,其他院系没人去?他们说不会,他们一开始也担心这个事,但是后来他们逐渐发现了并没有这种情况出现,因为当学生真正学完专业课,了解金融是干什么之后,很多人就理智了,并没有一窝蜂,反倒是一点都不理解专业情况的家长看到“金融”几个字特牛,一窝蜂冲上去的情况更加多一点。所以大学在开始觉醒。

除了做职业规划,还要做职业生涯教育,这样这个概念就开始往两端扩展,一方面向高中拓展。高考教育改革,是国家对于这个事情强有力的回应,高考形式变,整个生涯教育制度都会有改变。

另一方面,企业中间人们也开始关注生涯发展,而不仅仅是自己的职业发展。开始关注人的整体生涯的平衡,我举个小例子,前一段时间,我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本书的编辑,也是《杜拉拉生职记》的编辑蔡明飞老师聊天,我说:“你近期怎么没有出职场的书?”他说:“你别提了,我近期出了将近二十多本职场的书,全部都死掉了,现在人已经不爱看职场了,不想太成功,他们都希望背上的背包,背包十年。”职场人喜欢《别让工作伤到你》这样的书,所以现代人开始关注生涯发展、生涯平衡、自我的角色。

职业生涯教育从两端开始,一群人就在前面,从小保护他们,一群人往后面,我们要往回挽救我们,两群人从大学开始向两端延伸,一群人去高中开始研究,一群人进入企业,但是当我们真的去做高中的生涯教育,以及企业的生涯教育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一个更好玩的问题:现代人已经不像我们以前那代人一样了,比如像我父母亲那代人,做了一个职业选择但常年不变,个体的性格特制也不太变,因为时代不怎么变,同时外界的环境也不变,这样一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有可能的。可是我们现在连生涯都被慢慢规划了,因为外界环境变的实在是太快了。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很多以前认为不可能被摧毁的行业,一次性被摧毁了,比如诺基亚手机,柯达胶卷,等等。银行以前是躺着挣钱,现在开始跪着挣钱,因为互联网金融。你以为那些所有不可能的事情,比如在线教育,慢慢被实现。外界环境变得那么快,你的自我是不是也变得很快?你觉得这两年你的心态心境想法,是不是跟几年前不太一样?在我们父辈不会出现的生涯规划问题,慢慢就变成了生涯发展的问题。我如何发展我的特质,发展我的优势?而不是界定我的特质,发展我的优势、我如何持续的面对这个变化?

所以从04年到14年,这四个词(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的中心思想在改变,我能从中也感觉到:

第一,职业变得越来越人本。从职业是以职业为核心,到生涯是以人为核心。

第二,职业变得越来越多变,从规划适应指导变成发展,发展就有无数的可能性。找一个专家画一张图纸,蓝图弄好,标明绿化带处不能盖楼,这叫规划;但是发展就像迪士尼公园一样,先把草坪铺好,人们呢随便走,踩的最多的草把它拔掉做成道路,这叫发展。所以这四个词,是我看到的一些趋势,基于这样一个趋势,谈谈看在每个领域发生细节的变化

为什么生涯这个概念会日益兴起呢?

第一,是国家的政策以及经济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本身会带来人们对于幸福、社会结构的全新看法。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概念,就是三千美元定律,一旦当一个国家的国民人均总值超过三千美金这条线,这个社会人的关心的话题就会从贫困,消除贫困,消除痛苦疾病,变成追寻幸福、开心、平和自我实现,这是被反复证明的。也就是说三千美金以下,人的幸福感跟他的经济收入成正比,如果收入达不到三千美金,两万元这个值,基本上什么都别想赶紧赚钱,但是一旦过了这个值(可能在北京就是五千美金了),你的幸福感跟你的收入就没有正相关了。正是因为这个情况出现,人们从关注职业开始慢慢转向关注生涯,三千美金以下的人开始关注职业发展,而三千美金以上的人开始更多关注生涯。所以现在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一些80后、90后,自己的收入可能达不到三千美金,但他家里面给他的钱能达到三千美金,他就会觉得gap year一年,可能比马上去工作更加重要一些。

第三,长生涯短公司。因为行业不断的跨界,不断的整合,导致了行业变化特别的大,公司更加变化很大,公司成功和死亡的速度和数量都是五年前将近七倍左右,成也是那么快,死也是那么快。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很清晰的认识到:“我不可能一辈子服务一家公司”。既然当人的命比公司的命长很多倍的时候,你就需要思考公司和公司之间互相转换切换。行业变革的时候人就自然会以自我生涯为核心来规划,而不会以组织内的名声来生涯规划。

第四,90后员工,很大程度冲击企业管理。

最后,就是教育改革。

所有的这些话题,都让生涯这个词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每当有人谈这个话题,不能绕开生涯这个话题。所以生涯关注度就日益上涨。

俯瞰整个生涯行业,我看到生涯领域有这么几大领域,亲子教育、中学生涯、大学生就业指导,企业的应用和NGO与社会企业,这几大部分,我把它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做了一张图。

黄色是亲子教育,小学包括中学之间的我都把它划分到在这里面。

绿色是中学的生涯教育职业体验、高校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蓝色部分,包括新员工职业适应在定位。刚入职的人,有职业适应的问题,如果职业适应失败的话,有再定位的问题。请注意前者更多在企业内,通过企业购买来实现,而后者更多花很多钱通过个人咨询来实现。同样中层的企业管理者,有管理自己生涯和管理员工生涯的需求,而他自我有有生涯平衡的需求。高层管理者,比如说一些创业者,一些企业主,企业的高管,有生涯领导力的需求,用生涯的角度带领这个团队,用愿景和意义的角度带领这个团队,同时他自己本人有愿景建构,

我们怎么判断一个领域会不会爆发,有没有商机,有没有研究的空间呢?其实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判断市场的存量,

第二,看市场的增长量,这个通过很多的指标看得出来。

第三,这个市场里面技术储备量。

如何去判断一个大潮会不会来?风什么时候会来?判断这三点。我仅凭个人的经验,毫无依据的画出来下面这个图。

市场需求:我觉得现在存量最大的几个需求:

第一,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生涯指导。

第二,企业中间是中层管理者生涯管理。

这两个需求是硬需求,存量是巨大的,其他领域的存量差不多。比较低的是亲子教育的存量,其实家长没有意识到,该被教育的是他,不是他的孩子。

发展速度:

第一,中学生生涯发展速度是巨快无比。

第二,中层管理也是发展特别快的,其实90后员工并不觉得自己奇葩,是他的管理者觉得奇葩,受害人不是90后员工本身,所以受害人——管理者急迫需要学习如何和他们用生涯的方式来对话。

我还看到一点,新员工职业适应这个话题也很大,因为90后员工进入职场真的很不适应,从市场点来说,新员工和中层增长速度都是蛮快的。

技术存量: 从技术层面来讲,高校是很完善的,新员工和中层管理者这个也蛮完善,只不过一直没有意识到而已。而高中这,我觉得相对是比这两块储备相对低一点,所以大家自己可以根据自己时间表来选择什么时候加入生涯行业。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是技术人士,就应该去未来发展势头很好,同时技术存量不高的地方。如果要马上获得可以运行的商业模式,我建议去市场存量很大的地方。各位如果你决定未来三年以后跟我们一起玩,来职涯行业里面玩,我建议你关注增长速度很慢的领域,按照你自己时间计划表来做就好。

我们分领域来谈谈看。首先谈我比较熟悉的个人生涯培训。我们先看到这么几个趋势:

第一,早期的时候,认证培训的内容包括全部个人生涯这个领域的内容,但是逐渐的在个人生涯认证领域,存量足够大的时候,慢慢就会进入到技能培训,以及最直接的—— 就业培训。我看到这是一个趋势,从认证培训,到技能培训,到就业培训。当然在我看来在中国这个市场,先不要把战线拉长,而是把认证这个市场做的足够大,让一群人有共同的观点和想法的时候比较容易推动,在我来可能很多机构比较着急把这条线拉的特别长,导致青黄不接,前面那些人就业但后面人接不上。

第二,个人态度发生了变化。

一旦这个市场开始走向个人市场的时候,个体就会想一件事:我凭什么要学一门课程,帮我自己做生涯决策呢?一方面有专业人士能帮我做,花钱就能咨询;另一方面我花了钱学,我还不一定学的会,我学的会,还不一定有专业人士学的好,我这一辈子只有两到三次生涯定位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自己学呢?所以如果生涯规划真的要在个人领域打开市场,一定要从生涯决策定位这样技术工种的概念,变成生涯规划是我们个人成长的软技能这个概念,否则培训这条路我个人觉得是条死路。

第三,企业的态度发生变化。

如果一个企业请你讲半天职业生涯规划,那么这个企业本身不准备把职业生涯规划当回事,可能就是一个模块,缺这么一个部分,企业既不准备告诉员工真实的发展路径,就是希望你过来忽悠一下。三年之前,我们遇到的所有企业的态度都是这样子,我们新员工培训有一块叫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模板里面有这么一块,过来讲一讲,半天好了,顶多一天别太长,最好就是讲点励志的,放点短片,他们开心一点。但是这两年明显不同了,我们接到所有的案子都是企业真的遇到了一个问题,企业大学的校长,或者企业的老总会过来跟你聊遇到了什么问题,离职的人员是哪些,去向去了哪里,哪些部门的员工最容易离职,这跟他们主管的个人能力有没有关系,还是跟职位有关系等等,会聊得很清楚,你们能不能帮我们做一个生涯规划的培训。给一个企业做培训要从上往下走,从下往上走是必死的,你给员工讲的再好,上面那个路径不改是没用的,所以当企业老总到你这来,跟你聊这么久,关于他的员工真实的去向、变化、痛苦跟哪些因素相关,那么就知道人们已经把生涯规划这个行业从一个做蛋糕的花边,变成了主菜。人们值得通过生涯解决一些问题,我觉得这就是企业培训,我明显看到态度在改变,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个HR,开始真的学习这门技术的原因。

第四,市场发展迅速。

比如说新精英,我们去年Q3受训117人,Q2是受训285人,Q1因为过年被压挤的比较厉害,但是到2014年Q2这个季度,突然迎来一个爆发,受训了 619人,大概从四月份开始,我们每个月33%的递增,到了今天的话,我们已经有12个城市,找到我们的合作伙伴,还有7个在洽谈中间,速度特别快。同时我们清晰的看到,市场的容量跟这个市场的GDP是成正比的,这也印证了我说三千美元线的概念,富的地方,变化快的地方生涯领域会先发展起来。

第五,面对于企业、高校和中学的应用培训看好。

很多中学会跟我们说,新精英能不能跟我们合作开发一套课件,这套课件开发出来之后,你就叫我们老师讲就好,我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常识,老师也学不过来,这样的需求特别特别多,高校的企业的。

最后,人群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和心理应用人群。

我觉得未来的趋势就三个:

第一,一定要产品化,因为你要看到这样的上升速度量,不是名师能解决的,不是我飞来飞去一个老师能讲,每次讲的出彩,根本不可能,这个上升量只能通过当年福特做汽车的概念,把一个老汽车,四个老家伙敲敲打打两百多个小时才能干出一辆汽车,有的生产线,有了模块,每个工人只需要拧一两个螺丝就可以构成,第一个是要产品化。

第二,模块化。我看到明显的趋势。生涯这个东西是要练出来的,所以单单上课是没有用的,这也是我们在做培训的时候,做了课前的预习,课中大量的体验和练习,以及课后整个全程每周一次的互动督导的原因,一定有多层次的模块化的东西才有可能推进。

最后,一定要技能化,这是我看到培训方面的趋势,跟大家分享。

第二是咨询方面的趋势。

我们清晰的意识到,咨询师是需要重新用产品的思路去整理和梳理的,包括我自己本人。新精英的教学中心在新中关,我每天从地铁站走到新中关,穿过那个新中关购物大厦地铁广告牌,坐电梯上来,从地铁口到我办公室,我基本上能看到我20多位新东方的老同事,以各种姿态在打广告。我每天都告诫自己一件事情,新东方为什么做起来那么难?新东方优秀知识全都存在单个老师的脑子里,所以一旦这个时代变化人一走,这个公司最核心的一个一个被带走,短期看起来无所谓,但是长期看起来就很可怕,这是一个企业和个人的双输。对于个人来说,原来我、李笑来、罗永浩、曾小楠是一个班的,现在小楠做记者了,老罗做手机了,李笑来玩比特币,我来做生涯规划。我们所有关于GRE的好的东西全都没了,后面老师只能听磁带,那能留下多少呢?那太危险了。

所以我意识到做咨询也是这样,在办公室里聊聊,聊完就没有了,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解决,好还是不好。所以我们在咨询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案例库,模型的梳理,流程的梳理,慢慢的我们的案例库有一定的程度的积累,有流程化、工具化,我们也找到了跟心理咨询大量的区分,我们发现几个空间:一个是高端市场潜力巨大,一个是特色咨询市场潜力巨大,这两个再重叠就潜力更大。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些富二代们过来找我,出国留学的专业定向的咨询,这事不可能有人比我做得更好,怎么备考我知道,出去怎么出国知道,我做咨询也做的很好,那我就问他,你觉得你该给我多少钱,那个人很尴尬。我就跟他讲,你觉得该给我多少钱,他说不知道,我说你花多少钱你孩子出国?三百万平均,我说那你觉得如果我可以保证三百万的投资专业方向得当,不会选错,你觉得你该花多少钱来做这个决策,他说那就百分之十吧,我说不用,三万就可以了,百分之一就可以。我这么一算是不是很清晰,你花了三百万的投资,我用百分之十的钱,百分之一的钱给你做战略定位,这样就是三万块钱,我真实的咨询,可能就一个半小时,但我要这么跟他说:“九十分钟收三万块钱”,他肯定会觉得这不值,所以我想跟你讲的是高端市场潜力巨大。因为你越高端,你前期投入就越大,这个决策带给你的沉默和机会成本就越高。

最后面,我们去年这个时候到现在,大概做了394个案例,平均每天是1.07个案例,这个案例的确有点少,因为我们强力压着这些咨询师,咨询师每个咨询量是有上限的,一旦过了某个限度有点累,我们采取挂号的方式:每个月提前放号出来,到1号抢号。所以我估计完全放开,这个量应该会乘以二到三左右,每个咨询大概是两到三次,五小时。从前景来看,两到三年之后,生涯规划师,尤其是你在高端市场和特色市场咨询师,是极端看好的。

企业这个部分,我的信息量比较大。

新员工的职业适应,包括内容适应,理论适应,主要的导向是职业发展的规律,通用能力发展计划。

中层管理者,主要的特质是特色论和发展论,导向是CR管理,天赋管理,特色管理,生涯平衡与愿景。

还有一个群体很重要,就是HR,HR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主要的内容是CR理论,以及咨询和教练技术。

参与方式也是不同的,新员工可以接受在线或者线下的培训;中层管理者已经没法接受在线培训了,只能做面对面培训,需要大量的教练,一对一教练与咨询,如果有一些公司做的好,甚至会以企业咨询的方式整体进来;最后HR可能不仅需要教练咨询,他们还需要线下一些督导的工作。

大学的生涯应用

第一,从就业指导到生涯规划

我们前一段时间跟春雨老师搜集了将近三千个大学生的问题,从里面挑出来频次点击率最高的一万多个问题,很让人震惊的是,职业规划的问题排在最后面,你看这些问题:第一是个人成长的问题,我拖延症怎么办?情绪失控怎么办?抑郁怎么办?第二是学习深造的问题,要不要考研?要不要读书?成绩不好怎么办?第三是社交问题,室友看不顺眼怎么办?第四是情感问题,我爱这个女孩不爱我,怎么办?我爱一个男人,他不爱我怎么办?我是个男生,他又是个男生,爱他怎么办?然后社团选择的问题,这个社团去还是不去?最后面实在没辙了,想职业规划的问题。

所以你大学生无论是思考的焦点,还是成长的资源,都在大学里面,而不在三到四年以后的大学外面,所以大部分的就业指导老师都意识到说,大学生成长的资源可以在校园内,他的焦点也在校园内,这样自然就从职业规划,就变成了生涯规划。我们就从就业指导变成了对于未来职业发展良好适应率,以及积极的期待,就往这个方向去靠近。

第二,从特质论到适应论。

以前所有大学的讲课都是先做自我探索,兴趣能力价值观,在茫茫职海中间给你点一个职业出来,可能跟你专业一点关系没有。通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个方法是有偏差的,所以现在新的趋势是第一章先跟你讲,你这个学科的内容是什么,他有几种出路?你专业在学科里面是一个什么位置,他有几个出路几个方法?你的特质最适合哪种出路?而不是你的特质先选定再探讨边界。生涯规划像打枪一样,这个枪是两个准星,一个靠近你,一个靠近外边,靠近你的准星就是你的特质和价值观,而枪口就是你现有的环境,如果你只有靠近自己那个准星,你会发现什么都可以打,又什么都打不准,你必须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对面的那个社会关系连到一线,才有可能开出一个完整的枪。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学科就已经是它最核心的资源,所以大学生思路得改变。同时我们还做了很多研究发现,生涯发展好的大学生,他的共性是多于个性的,所以告诉他们如何适应优秀的素质能力模型,比强调特质更重要。

最后,职业体验与职业能力提升。

我们发现课上的再好,天花乱坠,大学生却没什么感受,不如让他们去做实践、练习。所以职业定位,不是通过课程能达到的。必须通过课上课下的互动,在行动中间,个人特质也会逐渐明了,职业信息也会收集到,这是大学的一个趋势。

再来看看国际上面,美国是1971年开始从八年级学生中间就做生涯教育了,他们有大量的职业日,有职业活动,还有带孩子上班日。日本从90年代开始“进路指导“,2000年开始专业教室培训。台湾从1998年,清楚的指出”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是国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韩国是2011年开始全国青少年必须得到职场环境中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而新加坡是2010年开始,小学生可以在网上面搜到关于任何职业的信息、图片、内容,在网上面做一些职业体现,他们那个地小,很好做这个事,中国就太难做了。

所以中国也得跟上,我要讲下中学生生涯教育。高考改革,原来英语只能考一次,现在改成可以考两次,原来你是在考完分数以后,拿到总分填专业,现在不是。以前是所有专业,把所有总分加到一起去,你匹配哪个专业就上,现在不是了,现在专业本身就有一个分数,和总分双线匹配,这意味着,如果你要进入你想去的专业,必须从高一开始想明白你要去哪个专业,你高一就不能把地理随便丢掉,把历史随便丢掉,让学生能把做生涯规划的想法,从高考考完分数拿到结果之后那一天,拉回到了高一,每个人都必须想这个事情,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就要什么都考高分,那就累死了,你肯定比不过一下就想明白,放弃一些、聚焦一些的人。

高中生生涯教育呢,有几大的特色,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是叫探索和发展一样的重要。

高中生,一方面他们在探索,但是他们很难定位,他们人格在快速的发展中间,兴趣也在一天一变,所以高中生对他们自我探索和自我的发展同样重要,不能直接上来做个测评就下定论。有一个调查显示,高一做的霍兰德测试,高二的时候有60%人的霍兰德代码会变化,到了高三只有12%的准确率,所以你一边要鼓励他去定位,一边要时时鼓励他自我的发展。

第二,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中间,特质发展特别快,很难一开始就定位他的职业发展,高中生教育的思路原来叫做定位你的职业发展方向,现在尽可能让学生多体验,让学生有机会遇见自己的天赋。学生可能突然发现某一天发现自己。我们采访过一个人,他们家里边在高二那年搬了一次家,帮他爸妈买东西,发现自己买的特别好,发现自己有美学观点,选择东西的能力,开始决定做设计师,他家如果不搬家,他就没有机会发现这方面的天赋了。再比如我认识一个人,他是闻香师,全中国闻香师不超过十几名,有国际认证的。他在中学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一个技能,别人都知道食堂开饭了,他就知道今天食堂做了什么菜,还知道有哪几种菜,别人说你这个技能很适合做这个食品工程方面的,读了食品工程,毕业之后有闻香师,就做了闻香师。我们大部分人这一辈子也许没有遇见过你的天赋,尤其两点一线的中学教育,所以我们中学教育第二个职业体验这个部分,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可能我们很难界定这个人适合做什么职业,我们做的事情是让这个孩子在高中阶段有机会遇见自己的天赋,有机会遇见一下,而不是说测完以后,做访谈下决策,那太残酷了。

第三,高中生的生涯选择。

你问高中生为什么你要做这个选择,他的回答千奇百怪,没有个人特质:“我爸叫我填的“;“我二哥当兵,很受女孩子欢迎,我就选择穿了军装”;“我二哥是做医生的,我觉得很帅”,“我女朋友也选了那个专业”;“我喜欢的女孩在文科班”;“我跟我班主任走,我班主任去哪个班,我就去”……所以高中生的生涯选择是被我们做,仅仅对高中生做生涯教育,不给他们的老师家长做生涯教育,是毫无意义的。

NGO这个话题是特殊人群生涯发展。我想给你们介绍一个很好玩的东西,这个叫黑暗体验馆。所有黑暗体验馆,都是在盲人在里边做工作人员,因为全是黑的,你就有机会体验盲人的生活感受,而且你在黑暗中间,你所有视觉被割断,你会有很多新的人生感悟,但是重要的是这个黑暗体验馆帮那些本来劣势的生涯因素(盲人),在这样一种奇妙的商业环境中间,竟然变成了优势,这些人通过自己这项优势的发展,让自己获得了自信心,让自己获得了有尊严和有体面的收入,而且他们本身也让那些来参观的人很感动,你想想盲人活的这么不容易还这么乐观,双方都很快乐,这是超越商业的伟大模式。我想这是NGO在生涯方面的很多突破。

NGO与社会企业

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比如像歌路营,是在做打工子弟的,理科女生的生涯发展,再比如说像云南职之涯,他们在做工读生职业规划,华民基金会,在做贫困生就业指导,小鹰计划、AIESEC,他们在做未来青年领袖的,还有一些人在做退伍军人的,还有一些人在做老年人退休生涯,因为刚刚退下来那几个月是最难过的,决定他接下来二十年的生活质。所有这些部分是不是很棒?这里面全部都需要新的培训,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模式,我希望我们今天这个里面,就会出现三到四位,做出像黑暗体验馆那么棒的模式的人来。

亲子教育

我们前面提到过,中国职业体验馆,有13家职业体验馆已经建成了,还有将近30余家在筹建中,在亲子教育中间有这么几个大的方向:

特质发现和兴趣塑造

生命教育

愿景启发

最后我想谈谈看,我看到的生涯发展的几个趋势。我觉得第一,叫生涯生活化;第二,行业垂直化;第三个叫网络信息化。

第一个,生涯生活化:

我想谈传统的生涯规划模式它面临的挑战,传统模式就是我们拿一堆量表测完以后,再根据我自己行业经验给你指一个方向,仙人指路型。我们在这几年,在做生涯推广的时候有几个问题:

1.现代人自我特质是在持续发展的,如果你有机会去跟踪刚刚毕业大学生价值观,你会惊奇发现三年一变,这个时候你直接做一个定位,这个时效会短很多。

2.职业的变化速度和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了个体经验。

3.职业规划的周期越来越短,国务院做战略都没做三十年,你根本不知道职业三十年后会怎么样。

4.生涯的适应能力变得比匹配能力越来越重要。

最后面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屠龙之术,如果你要对公众推共职业定位决策的专业人士,这么一个身份的话,你会发现有一些尴尬,别人会说,如果我要学来自己用,那么为什么我不去做咨询?你咨询做得那么好,而且保准有结果,我自己学不一定学出来,如果要作为专业人士,我就需要上一系列特别漫长的过程,又不是这样一个两三天的课程,普及课程可以达到的,这是不是屠龙之术?同时职业定位,有三个从产品层面来讲天生的劣势:

第一,它不是刚需,因为我们谁都知道,我们职业定位其实不是你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

第二,难以验证,你说到底是不是对的,你做出来了,说你对了,做不出来你又说因为有变化,因为你执行的不好,我们只能用满意度来打分,没法用成功率打分。

第三,周期很长,从商业来讲,这个模式有它天然的没办法大面积复制的过程,它一定会保持的,而且会以很高端的方式保持,但是他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觉得生涯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我认为未来生涯有四大使命:

第一,帮助人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天赋。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每天都需要面对的,你有什么天赋,这些天赋有什么特点,它需要在什么样的模式下面出现,你能否设计一个你天赋能发挥的,以及你同事天赋也能发挥的合作方式,游戏方式。

第二,职业发展和幸福。职业发展一定是指个人和企业共赢,我们一定要找到一种个人和企业能通过生涯双赢的模式。只要一个员工全心全意为自己干,哪怕三年,他的价值就比一个人赖在企业十年价值高。

第三,就是平衡生涯,很多人有网瘾,休闲和生活不平衡,不懂得休闲,也不懂得生活,休闲和生活的关系平衡。

最后,应对变革。我们面对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

我觉得这四个部分,才是未来生涯需要解决的,值得解决的,值得我们一起研究和探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学的,只有讲这样的话题的生涯,才真真正正会让每个人都受益,让个人与企业都受益,让自我和家人都受益,让变化者和被变革者双方都受益。

我认为生涯生活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原来我们“生命之花”是用来做重大的战略决策用的,一年都用不了一次,但一旦做成生命之花之后,那篇文章被人传了好多万次,那才是细小的工具,撬动你整个幸福感,这样的东西是值得推广的,未来我们会大力做生涯生活化,这是我的观点。

第二个观点:叫领域垂直化。

几个领域,第一个是像财务、留学、海归、金融、IT、法律,下午有open house,这是在中国做论坛,你从来没有见过的模式,每个桌上有一个这个领域的专家,你过来了也可以聊天,也可以交换,你也可以教我东西,这个话题是围绕这个话题,我看到会有很多领域在垂直,行业的垂直,那经历的垂直,比如说有一些人专门会一个优秀的妈妈回职场,你就打一个点就可以了,再比如说技能方面的垂直,体验的,我们生涯实验室,专门做体验的,软硬件互动职业体验的,沙盘的,做趋势分析。我觉得垂直的生涯服务,会在整个生涯大盘起来之前之后有巨大的优势,会在特质匹配,路径设置,后面接上技能培训的推荐,以及就业的推送,他的纵深能力是很强的,但我要多讲一点,前提是生涯这个大概念发展起来。

我做生涯到现在,我要求我所有机构每一个人,不诋毁任何一家相关机构,我清楚的知道说,当生涯不发展起来这全是都是死胡同,我们今天知道生涯的人全中国不超过三万,我们互相诋毁,可能会让三万中间多一百个人来你这,或者去他们那,但是可能有几百万的人,几千万的人不知道生涯规划这个概念的人,却会因为我们每个人谈,让更多人变得更幸福,让工作变得更快乐的学问,把那几千万争取过来,才是我们这个行业每个人该做的事情,而不是现在分这几万人。

第三,网络信息化

我给你看看美国人把东西做到什么程度,美国劳工处做的,它叫O*NET。做到什么程度呢,一个职位工作内容是什么,每个条目都有将近五百字的描述,工作内容是什么,需要什么工具,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技能,需要什么能力,上班做什么活动,有什么工作背景和环境,在哪个区域受什么教育,需要什么认证,有什么职业兴趣,代码是什么,工作类型是什么,工作价值观是什么,更彪悍的是能做出来相关的工作有哪些,可以继续点击查看,最牛的是能把每个工作,2013年平均工资、趋势和人数做出来。美国花了45亿美金做这个事情,中国显然不可能,至少在短期两年不可能,但是我看到一个新的可能性。大英百科全书也是将近花20亿美金做的,但是维基百科呢,整个全队全是自愿工作,而且最核心人员不超过五个人。

其实我想说,也许未来信息化和互联网化,也是我们这个行业一个必然的趋势,现在人们每天看微信的时间都有两三个小时的时候,这是不是一个趋势?所以我们做了大量特别好玩的东西,比如我们新精英的微信号那边,你只要输入生涯幻游,就会出来一段李春雨老师性感的嗓音跟你说话。再比如你输入职业访谈,就会蹦出很多职业信息出来。再比如我可能那本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会不断的增改东西,是每一个章节后面都有扩展,扩展我可以随时增改,这样你就看到一本书可能永远被更新。所以职业数据早就超越了个人经验,而中国人生涯选择又很特殊,我觉得未来有一个东西,虽然我没想到它会怎么出现,它一定会出现的。

举例,假如我从某个大学毕业,二本大学专业,读了生物工程,突然有一天我决定去做培训师,做的还不错,做到某个中等位置,有一天我突然决定去创业,这段经历,可能对于个人本身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对于一个同样也在二本学校上学,读的是食品工程,却想去做培训师的人,有巨大的意义,而网络能把这两个事情合并起来,能把一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人生经历和路径连到一起,对另外一个人造成巨大的影响,难道我们每个人不是这样被影响的吗?只不过以前我们找到这种事情的难度特别高,未来我相信网络一定能实现。现在其实我也蛮有信心,我们每个人可以贡献一到两个,和你自己的路径,你也许就能帮到很多很多人,也能帮你吸引来很多很多未来能做咨询的人。所以我相信,可能有一天,我不知道方法是什么,但是这样的东西一定会出现,人们可以从网上找到,不会是高大上,而是跟我一个出生相若,路径相同,在类似的城市,做过类似的工作,我愿意花钱请他去把这段经历给我。网络化信息化,一定能解决中国一些这样的职业发展问题,如果每个人贡献一点力量,它一定会出现,我会觉得维基百科式的动态的职业质点,以及中国人特殊的生涯因子,他们一旦被控制,就有可能被计算出来,事实上我们也在做很多这样内部的研究。

我们把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家庭干预程度,职业就业的地域,专业的分类,大学的信息,每个都分成ABCDE,每个类级后面都有详细的描述,以及相应的职场策略,未来可能只要报出这个人是AACBD,这个代码就会自动生成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是原来走过这条路的人的方案。虽然这个研究还很青涩,还刚开始,但是我相信有一天它会出现,那个时候我们可能每个人在网上面有机会找到跟自己同行的,同一个层次的,同一个路径的,同样家庭程度的人,请他们去分享,他们去如何活出自己生命来,相当于比开了一百个做职业论坛还要伟大的事情,我相信我们这群人在一起能把它做出来。

所以第一生涯生活化。第二网行业垂直化,第三个网络信息化。我相信这三个方向是未来,如果想把生涯扩展到真正最大人群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我一个人根本做不来,一个公司也绝对不可能做得来,甚至在座各位也不一定能把它做出来,但是我相信那是一个趋势,因为生涯的本质就是让每个人更好的能跟社会越来越互动,让自己天赋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面,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满意,每个人也就有机会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所以我今天会让大家每个听我这个话题的人,一起把生涯这个部分做得越来越好。

最后送一句我很喜欢的话给大家,叫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愿意付出,深思熟虑的人能改变世界,事实上世界就是这样改变的, 这就是我们新精英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一直在热爱的领域里面努力的玩,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也失败了很多次,但是永远不要怀疑这样一小群人,会改变世界,我相信如果你也是我们一分子,你也对这个事业有这样的热情,希望你跟我们一起来玩,事实上我想世界就是这样改变的。

古典

相关文章

新精英动态
有很多种牛逼的人生,和赚钱没什么关系距离山顶还有195米,我突然想坐下来和你谈谈旅行的意义机器人逃跑告诉我们|职业发展的全新思维高考教给我的那些事儿记笔记是一件成长利器现如今,幸福是尤其重要的一种能力。
生涯大会
王海英:生涯使用无处不在生涯混沌理论企业中如何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教练技术在生涯中的应用柏利平:企业员工的生涯技术应用 | 乔志宏:从匹配到建构,从饭碗到使命 |
生涯规划师
猎头如何在生涯规划赛道开启副业?致一直想看见未来的你从医学硕士到职业培训师 ——我的10年生涯路生涯故事 | 从温水青蛙到快乐女王怎样才能干上自己喜欢的工作?所有不付出努力的“想要“都是耍流氓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拨打电话

返回顶部